站在购物中心中的莫奈:艺术与商业的融合 (2014/4/25 16:31:20) |
||
“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作为中国大陆地区首次莫奈特展,并没有像人们预想的那样会选择在上海当地美术馆或者博物馆展出,而是选择在上海新建的K11购物艺术中心进行展出,且门票定价为100元。艺术展览与商业的结合,至此成为此次特展的关注焦点。 作为“中法建交50周年”重要庆典活动之一的“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于3月8日至6月15日在上海新建的K11购物艺术中心开展。本次展览的展品均来自法国巴黎马摩丹莫奈美术馆,共55件,其中包括40幅莫奈真迹、12幅其他印象派大师作品,以及3件莫奈生前所用物品。 展览分为五大主题:“莫奈的朋友:印象派的朋友圈”展示了莫奈许多良师益友的作品;“莫奈的漫画:初露锋芒时期”展示了莫奈少年时期所热衷的漫画肖像;“莫奈的旅行:捕捉不同的光与影”展出了莫奈旅行中的作品;“莫奈的花园:吉维尼的完美杰作”展现了一位“园林艺术家”亲手造就的“水上花园”;“莫奈的晚年:印象派顶峰时期”展示的是多幅莫奈晚年的作品。 高端艺术展进入繁华商业区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商场与艺术的结合是目前国际流行趋势,也是未来艺术发展的模式之一。上海K11购物中心开创性的全新艺术商业经营模式从某种程度上看也启发了人们将艺术与购物有机融合的消费新模式。 K11是全球首个融合艺术、人文、自然三大核心元素的全新品牌,其定位是通过为大中华区年轻新锐艺术家提供支持的培植平台,推动当代艺术发展并带领年轻新锐艺术家走向国际舞台并得到广泛关注。 而另一主办方为上海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其公司定位为一家致力于中外高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专业公司,专门引进世界顶级艺术普及推广的商业化运作及国际性高端文化项目。而且该公司之前就有引进国外优质展览的案例,如去年初举办的“007电影设计展”,以及“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等等。 对于为什么会选择在商业区展出,主办方也坦言,算上所有的展览费,包括借展费、运输费、搭建费、保险费等等,如果不进行门票销售是很难打平成本的。主办方作为民间投资行为,也不可能说是不计成本投资大型展览项目。如果要按照美术馆、博物馆特展标准,基本是免费,或者只能收取20元门票。但鉴于这次特展成本实在太高,主办方也只能把目光投向去年底刚落成的K11 购物中心,而K11购物中心之前也举办过多次艺术展,如德国著名艺术家迈克尔•沃尔夫装置作品展,以及本月刚结束的胡介鸣个展等。 在购物中心饱受“同质化”诟病之时,艺术主题购物中心的出现使业界眼前一亮。用艺术品来克服消费者对购物中心的审美疲劳,既能突破艺术“被仰望”的格局,又让公众在购物休闲时不乏味。北京侨福芳草地和上海K11都想到这一招来招揽顾客。固然,购物中心和文化艺术相结合可以进行差异化竞争,吸引消费者更多时间停留在购物中心。 按照国际通行的说法,GDP的增加公众的休闲时间可以延长,有更多闲暇关注艺术品,只有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8000~10000美元时,才会有大规模的公众对艺术品收藏感兴趣,从而促进艺术市场蓬勃发展。 我国更是在2011年就占据全世界艺术品市场份额的30%,位列第一。同时,数据也显示,2012年北京、上海、杭州等40余个城市的人均GDP都超过1万美元,为艺术类购物中心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有趣的是,城市商业购物娱乐中心向文化产业转型的发展过程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艺博会的内在机制:类策展的呈现方式、艺术欣赏氛围和体验的引入以及各种跨界设计创意的尝试,已经在国内某些购物中心显露端倪,这有可能改变未来购物休闲娱乐的样态,使其成为一个拓展的沟通平台。位于艺术品产业链中间环节的艺博会以其具有的商业和艺术的亲缘性,使得这种艺术品大卖场文化在如今被商业地产当作一种文化转型的借鉴。 艺博会的模式可以成为一般商业购物娱乐场所进行文化转型的借鉴,是因为它的商业元素;艺博会在观念和形式上的某些先行维度也一定程度上促使我们思考美术馆边界的拓展,这也是艺博会与艺术品产业链终端的交界。穿行于商业与艺术之间,侧重于市场前沿,或定位于艺术资源,艺博会这个专属产业链中端的市场环节其不同侧面还是有不同启示的。 立足“小众化”的艺术主题购物中心,通过文艺美,将消费者引入卖场,从而形成消费,相比其他依旧在“百货+餐饮+休闲娱乐”模式上徘徊的其他购物中心,确实是一种开创。 然而,这并不适合于所有开发商和所有项目,资金耗费大、回收期长,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也需要有很强的耐心进行市场培育。在国内,艺术与购物中心的结合还处于实验阶段,艺术主题购物中心能否杀出重围,目前依然是个问号。 |
||
返回 |